top of page

【環遊世界玩音樂】非洲篇教材內容與訂購

已更新:6天前


印象裡,非洲人渾身上下充滿著動感,一舉手、一投足,全身都是律動。不可否認地,非洲從古至今的文化似乎充滿著豐富的音樂與舞蹈,而主要的音樂舞蹈特色包括了群體的參與以及打擊樂的表演。非洲的音樂舞蹈幾乎充斥著生活的各個面向,舉凡『誕生、結婚、打獵、祭典.....等等皆是。

非洲的音樂節奏基本是2與3長度比值的兩個不平均,領導節拍平行或垂直的進行。非洲音樂經常是一再反覆某個明確的節奏型,固定拍感覺很明顯,具有複節奏的特性,過程中常伴隨著拍手、踏腳、模唱或問答,同時以各式各樣的打擊樂器來演奏。此外,非洲人更喜歡將一大堆音樂交響重疊,伴隨著非洲舞蹈的肢體舞動、隨興搖擺、仰天呼喊等聲音,形成了一幕幕儼然就像李太白所言『我醉君復樂,陶然共忘機』的快樂情境。


圖一 老師根據歌曲的編排適度加入各種非洲的節奏小樂器進行合奏

非洲童謠在音樂的設計上大多採簡單、重複等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元素,旋律也顯得活潑。許多非洲童謠帶著可愛的問候語,非常簡單的歌詞,重複的旋律,帶入不同國家的語言,可以作為幼兒園上課前的問候歌曲,生動活潑的旋律,為孩子們帶來一整天愉快的學習心情。老師根據歌曲的編排適度加入各種非洲的節奏小樂器,除了可發揮老師與孩子的創意想法之外,老師帶著孩子們邊唱邊跳、搖擺身體,充分感受發自內心的愉悅。


圖二 本套教材之課程主軸方向


本套教材的主軸在於『運用創意音樂律動結合世界文化課程』作為設計課程的基礎概念,並包含以下三大範圍:

一、以『奧福Orff』的理論基礎並融入非洲童謠為一體的創意音樂遊戲課程

筆者曾在「奧福音樂教學面面觀」(台灣奧福教育協會出版p.140-153)發表一篇有關如何運用奧福理論將音樂與律動或舞蹈結合的身、心、腦合一的教學。文中提及『過去的教學常將音樂與舞蹈強力分割成兩個不同學科,但是根據奧福理念,這兩者應該是不可分割,息息相關的領域。奧福教學強調以律動為基礎,律動不是只有動動身體,而是人類天生便擁有的本能,也是音樂、語言和舞蹈的基本元素。


圖三 根據非洲迦納、奈及利亞及辛巴威的童謠為代表進行建構教學的範例


二、運用「建構觀點的音樂律動教學」原理的課程設計

本套教材中,我們根據非洲迦納、辛巴威及奈及利亞等地的童謠為代表,並運用『建構觀點的音樂律動教學』原理所強調的『鷹架概念』,由淺入深地由低階能力學習的課程,慢慢地往高階能力所建構一套屬於Ghana的音樂套餐形式的課程內容,幫助老師培養出能確實理解如何進行課程建構的能力。建構主義基本上就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,也就是在學習歷程中,學習者必須靠自己主動建構知識,而非被動接受。基於此,老師在設計課程時,必須清楚地認識知識建構的具體歷程。以下根據筆者在2008年委由心理出版社出版的『舞動敲擊嬉遊記』著作中所提出有關課程建構流程的作法為例,說明教材其中一個有關『Ghana 音樂套餐』的做法,並簡單說明如下:

(一)暖身遊戲

介紹這首Ghana童謠的歌詞意義,並加入簡單的肢體動作,以連結語言的意義與肢體動作做為師生開場的對話過程。『肢體對話』的過程是交互主觀性,肢體對話的了解也就在營造彼此的同理心。

(二)教師佈題

建構教學強調教師的角色是佈題者而非解題者,因此,我們透過唱歌、肢體動作,以及圖像等表徵活動,引導孩子進入老師所佈的豐富情境中進入遊戲情境。過程中老師提供簡單的節奏卡並引導孩子去感受音樂、動作與節奏之間的關係,這便是認知過程中,個體對物體行動轉換知識的過程(Kamii & Devries , 1980)。